在8月17日的晨曦中,那场肆虐了整整一夜的烈焰终于在“明斯克”号航空母舰上熄灭了。这场火灾,从昨日下午一直持续到今晨,其破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。
从苏通大桥的监控镜头和现场目击者的手机照片中,我们得以窥见这场灾难后的“明斯克”号的真实面貌。这艘巨舰,如今可谓是悲喜交加:
“悲”的是,舰桥区域遭受了最为严重的破坏。16日夜晚,那高达10多米的火焰从舰桥喷涌而出,景象骇人。到了17日清晨,当火焰最终熄灭,人们的心情沉重。前部舰桥,包括航海舰桥、航空指挥舰桥以及烟囱前的主桅杆,全部化为灰烬,一片狼藉。
“喜”的是,尽管火灾严重,但过火面积并未如预期般广泛。火灾主要集中在舰体的中部和前部,特别是在编号“015”的上方,可以看到从舷窗中飘出的烟迹。而舰桥后方的区域,几乎未受影响,没有留下明显的过火痕迹。
这场火灾,无疑是对“明斯克”号的一次严峻考验。它的未来,将取决于如何从这片废墟中重建,以及人类智慧与毅力的展现。在那个星光稀疏的夜晚,“明斯克”号的舰桥在火海中痛苦地呻吟,其惨状令人心悸。事后,有识之士揭开了这艘巨舰的秘密:其上层建筑并非由传统的钢材构筑,而是采用了当时颇为前卫的铝镁合金。
这种合金,虽轻如鸿毛,却坚如磐石,其耐蚀性更是传统钢材所望尘莫及。正如硬币的两面,其不耐高温的弱点在火舌的舔舐下暴露无遗。一旦遭遇烈焰,铝镁合金便迅速软化,变形,其燃烧之猛烈,犹如铝热剂般,释放出刺眼的强光,正如那晚我们所目睹的惨烈景象。
回溯至上世纪70年代,铝镁合金这一“新材料”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,曾一度成为国际造舰界的时尚。美国海军的“佩里”级护卫舰,英国皇家海军的42型驱逐舰,均曾沐浴在这股潮流之中。而“明斯克”号航空母舰,亦未能免俗,步入了这一行列。
这场看似光鲜的变革,却在那个夜晚,以一种惨烈的方式,向世人揭示了其隐藏的风险。铝镁合金的辉煌与脆弱,在火光中交织,成为了“明斯克”号无法抹去的烙印。在“明斯克”号航空母舰的悲剧中,我们见证了铝镁合金上层建筑的脆弱性。这艘上世纪70年代的舰艇,未曾预见到其后国际造舰界的潮流变化,最终因这一材料的选择而遭受重创。铝镁合金,曾经的光辉之星,却在马岛战争的硝烟中暴露了其不耐火、不耐高温的致命弱点,导致燃烧后易倒塌的悲剧。
国际造舰界在目睹这一惨状后,纷纷转向传统的钢结构上建。中国海军现役的护卫舰上层建筑,便普遍采用了牌号为L907A,屈服强度高达390Mpa的舰艇钢制造,以确保结构的稳固与安全。
“明斯克”号的命运已然注定。面对这场火灾事故,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后续的处理方式。国际军用、民用舰艇在遭遇火灾后的处理策略,大致可分为几种:
是原封不动地修复。俄罗斯海军的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便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在升级改进的征程中,它不幸遭遇了浮船坞断电沉没事故及舰体前部火灾事故,但其修复的决心与努力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。
在这场火灾的余烬中,“明斯克”号航空母舰的未来仍充满未知。正是这些挑战与困境,推动着国际造舰界不断前行,寻求更安全、更可靠的舰艇建造方案。在摩尔曼斯克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了俄罗斯海军的坚韧与智慧。一艘名为“库”舰的巨轮,在经历了浮船坞的沉没和飞行甲板的严重损坏后,被迫转移至一个新挖掘的大型水池中进行紧急维修。这场灾难不仅考验了舰体的坚固,更考验了维修团队的技艺与决心。
在这场灾难之后,舰体前部不幸遭遇火灾,过火面积的清理成为了修复工作的首要任务。经过细致的勘测与评估,维修团队决定对受损区域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整修,尽管这艘舰船的状况已大不如前,但经过一番努力,它仍能勉强维持其功能。
这一修复原则同样适用于民用船舶。在火灾后的清理与重新装修喷漆过程中,这些船舶虽已非昔日之貌,但仍能继续发挥其作用。这种近乎原封不动的修复方式,实则需要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条件。
修船方必须掌握全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资料。若缺乏这些关键信息,维修团队将如同盲人摸象,难以准确判断各个舱室的位置与功能,更无法全面了解船体的强度状况。
一支专业的勘测团队需依据技术资料对船体进行全面检测。他们需深入了解舱室与船体在火灾后的强度状况,评估其是否仍具备修复价值。
进行详尽的成本计算至关重要。维修团队需权衡船体在火灾后的残值、修复所需投入的资金以及修复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。若修复成本远超预期收益,那么投入巨资进行修复显然并非明智之举。
在这场灾难与修复的较量中,俄罗斯海军与民用船舶的维修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。他们不仅成功挽救了受损的舰船,更在逆境中锤炼了自身的技艺与意志。在海军修复的奇妙世界中,有一种策略颇为引人注目——即所谓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或“换头式”修复。这种策略通常在舰艇某部分遭受重创,而其余部分尚且完好的情况下被采用。
让我们从法国海军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修复故事说起。2020年6月12日,法国海军的“珍珠”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土伦港进行常规坞修时遭遇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火。这场火灾无情地摧毁了潜艇的头部非耐压壳结构,仅留下了骨架。面对如此严重的损坏,法国海军经过深思熟虑后断定,“珍珠”号的艇艏已无修复的可能。在这种无奈之下,法军不得不从已退役的同级艇“蓝宝石”号上切割下一段艇艏,用以替换“珍珠”号上被毁的部分。这一大胆的举措最终使得“珍珠”号得以重生。
再往前追溯,我们来到了俄罗斯海军的“敏捷”号护卫舰的故事。这艘20385型护卫舰的二号舰在2021年12月17日下水前夕,不幸遭遇了一场灾难性的火灾。这场火灾发生在其上层建筑,由于使用了复合材料,几乎所有的上层建筑都被烧毁,仅剩下一个光秃秃的舰体。面对如此严重的损坏,负责承建的“北方”造船厂不得不重新制造了一个复合材料的上层建筑,用以替换被烧毁的部分。这一艰巨的任务最终也得以完成,“敏捷”号得以焕然一新。
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海军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,也体现了在面对巨大困难时,人类智慧和决心的力量。这些修复案例,如同海军历史上的璀璨明珠,照亮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,揭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、求发展的不屈精神。在深海的寂静中,美国海军的“康涅狄格”号,一艘“海狼”级攻击型核潜艇,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“换头术”。这艘潜艇,曾因与海底山脉的激烈碰撞而遭受重创,其艇艏几乎被摧毁殆尽。工程师们正计划通过更换全新的艇艏,来赋予这艘潜艇新生。
这一壮举并非易事。必须掌握这艘船的全船设计与建造技术资料。若无这些资料,工程师们只能亲自上阵,进行繁琐的测绘工作。否则,他们将无法准确理解船体结构,更别提如何修复受损的部分了。
复原工作同样充满挑战。以法国修复“珍珠”号为例,由于“红宝石”级的建造已告一段落,所有工装均已销毁,工人也已遣散。这使得重新制造一个艇艏变得几乎不可能。因此,他们不得不退而求从“蓝宝石”号核潜艇上拆下一个二手艇艏。
更换的部分必须相对独立,且对全船结构强度的影响微乎其微。例如舰艏或上层建筑,都是可行的选择。若试图切割舰体中部进行更换,那与重新造一艘船又有何异?
这场“换头术”,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,更是对智慧与勇气的挑战。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,工程师们正全力以赴,只为让“康涅狄格”号重焕生机,再次驰骋于深海之中。在深海的沉默中,那些曾经辉煌的战舰,如今却成了历史的遗迹。让我们回溯时光,聚焦那些因无法挽回的损伤而被遗弃的钢铁巨兽。
让我们回顾那艘在2012年5月23日,于缅因州朴茨茅斯造船厂遭受不幸的688I型攻击型核潜艇“迈阿密”号。这艘潜艇,因一名维修水兵的恶意纵火而陷入火海。美国海军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评估,结果显示,修复这艘已服役22年的老兵,将耗资高达4.5亿美元,甚至更多。考虑到即使修复,其服役年限也所剩无几,最终决定让其退役,成为历史的一页。
再往前追溯,2020年7月,圣迭戈海军基地的“好人理查德”号两栖攻击舰,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。一场大火,让这艘舰船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伤。美国海军对其进行了评估,发现修复所需的时间和资金都过于庞大,且修复后的服役年限也有限,因此,这艘舰船也被判定为无修复价值,最终被废弃。
这些案例,让我们不得不思考,舰船修复或废弃的决定,究竟受哪些技术要素的影响?
舰船的损毁程度是关键。轻微的损伤,或许可以通过修复让其重获新生;但一旦损伤严重,修复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。
这些钢铁巨兽,曾经是海洋的霸主,如今却因无法修复的损伤,成为了历史的注脚。它们的命运,提醒我们,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,有些损伤,依然是无法挽回的。在探讨“明斯克”号航空母舰的修复前景时,我们必须首先审视其现状,这无疑是一幅令人沮丧的画面。目前,这艘航母的上层建筑已在大火中坍塌,其复原之路可谓荆棘密布。
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缺乏“明斯克”号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资料。这些宝贵的资料,如果存在,可能深藏在尼古拉耶夫“黑海”造船厂的档案馆中,等待着被发掘。没有这些资料,修复工作将如同盲人摸象,需要依赖大连船舶重工和中船某所的专业团队,他们曾对“瓦良格”号航母进行过详尽的勘测,这样的团队介入,无疑是对修复工作的重大支持。
我们必须考虑修复的性价比。修复后的效益是否能够覆盖修复的成本支出,这是一个关键的考量。如果修复后的使用年限短暂,且成本无法得到有效覆盖,那么进行维修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。
配套的生产线也是修复工作的重要一环。例如,上层建筑的缺失需要重新制造,舰艏的损坏同样需要新的部件。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,这些修复工作将无法进行。
我们不得不提及修船团队的专业介入。没有专门的技术资料,修复工作将变得异常艰难,需要重新进行测绘,这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。
“明斯克”号的修复之路充满了挑战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规划和专业的技术支持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期待着专业团队的介入,以及对修复性价比的深入分析,以确保这一历史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的修复和保护。在“明斯克”号航母的命运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之际,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:这艘曾经辉煌的战舰,如今仅剩下一堆废墟。上层建筑的坍塌,不仅意味着修复的希望渺茫,更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困境。试问,哪个船厂愿意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?修复的费用已然是一笔天文数字,更别提还需要将其拖至船坞进行复杂的坞修。这一切的努力,仅仅是为了打造一个航母主题公园,而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却是一片模糊。
这样的决策,不禁让人质疑其合理性。舰船的严重损毁,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重重障碍,更使得修复的成本与预期的收益严重失衡。所有的风险,似乎都被无情地承担了下来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大伊万的观点显得尤为尖锐:“明斯克”号已经失去了修复的任何价值。或许,将其拆解出售废钢,或是任其自生自灭,甚至将其转卖给中国海军作为反舰导弹的测试靶船,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。
“明斯克”号,这艘曾经的海洋巨人,如今在我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,留下的只是一串串沉重的问号和无尽的遗憾。
上层建筑明斯克舰桥美国海军火灾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- 2024/10/14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,3分钟掌握
- 2024/10/14卢铸之医案解析——治疗失眠高血压的经验(地天得泰之法)《二》
- 2024/09/09惨遭火灾,我国“明斯克”号航母上层烧塌,未来命运将如何?
- 2024/09/02散寒通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
- 2024/09/02类风湿珍藏十年的良方,给我50W也不卖!